病原菌:立枯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,而猝倒病病原菌为瓜果腐霉菌。
发生时间:立枯病通常发生于育苗中后期,而猝倒病一般发生于幼苗出土后至真叶尚未展开前期间。
症状:立枯病一般不会出现倒伏、絮状白霉等情况,而猝倒病会导致幼苗倒伏,环境潮湿时会导致病残体及周围出现絮状白霉。
一、立枯病和猝倒病的区别是什么
1、病原菌
(1)立枯病的病原菌为丝核菌属立枯丝核菌,属于半知菌亚门。
(2)猝倒病的病原菌为鞭毛菌亚门真菌瓜果腐霉菌。
2、发生时间
(1)立枯病通常发生在作物育苗的中后期。
(2)猝倒病一般发生在幼苗出土后至真叶尚未展开前的这段时间。
3、症状区别
(1)立枯病
立枯病症状可分为种芽腐烂型、猝倒型、茎叶腐烂型以及立枯型,其中除开猝倒型会出现倒伏情况,茎叶腐烂型会出现白毛状丝以外,通常不会出现倒伏、絮状白霉等情况。
(2)猝倒病
幼苗多于茎基部染病,初为水渍状,后迅速绕茎扩展、溢缩变细呈线样,病部不变色或呈黄褐色,在子叶仍为绿色、尚未萎蔫前,即从茎基部(或茎中部)倒伏而贴于床面,倒伏速度极快。并且当环境潮湿时,病残体以及周围出现一层絮状白霉。
二、水稻出现立枯病的原因
1、气候影响
(1)低温、阴雨、光照不足是诱发水稻立枯病的重要条件,其中以低温影响。黑龙江省水稻播种时间多在4月5日-4月25日,此时外界气温仍不稳定,易出现连续降温、阴雨天气,水稻是喜温作物,当温度低、苗床湿度大时水稻抗病性下降,有助于病菌的侵入发生黄枯。
(2)如持续低温或阴雨后温度突然升高,昼夜温差大,加之苗床湿度大,造成水稻秧苗弱,根系发育不良,吸水能力差,而高温使得水分蒸发迅速,幼苗吸收水分和叶片蒸腾比例失调,常引起水稻幼苗发生靑枯,严重的致使秧苗枯死。
2、播种量大
(1)目前,大多数农户普遍选择增加播种量的方式,使得农户普遍存在播种量过大,平均每盘下干籽175g,甚至高达250g。
(2)但这样密度过大,秧苗群体与个体生长发育不均衡,相互争肥、争水、争光,加之昼夜温差大,高温秧苗易徒长,秧苗根系发育不良,秧苗地上地下生长发育不协调,形成徒长苗,在突然出现高温或通风状态下易出现靑枯,徒长苗弱苗抗病性差,易病原菌侵入发生立枯。
3、壮秧剂使用不当
(1)目前,非常多农户使用壮秧剂不按操作规程操作。而是,直接将壮秧剂混少许过筛土扬在摆好的秧盘床土上面,采取浇水的办法施入,甚至有直接将壮秧剂散在盘土之上浇水使用。
(2)在这种情况下,极易产生肥害、秧苗长相参差不齐,且苗弱,进而诱发立枯病、青枯病的发生。还有部分农户存在壮秧剂混拌不均匀,混拌后没有闷土的流程,摆盘装土与播种时间间隔过长。导致壮秧剂有效的酸度和肥料挥发损失。
4、苗床酸碱度失调
目前,因为非常多农户使用壮秧剂方式不当,造成壮秧剂内调酸剂挥发损失或调酸不均匀,加之,农户非常少自主调酸完全依赖壮秧剂。苗床在2.5叶期ph值明显偏高,不适宜水稻秧苗生长,利于立枯病菌等土传病害的繁殖和入侵。
5、覆土厚度不均匀
覆土过厚易造成“顶盖”现象,覆土过薄易造成“干籽、干芽”现象。终导致秧苗生长参差不齐。秧苗素质差,抗病性差。
6、苗床管理不到位
苗床温度、湿度控制的不合理。通风和浇水不可结合天气变化进行灵活调整,通风过晚,通风量及通风方式不当,浇水存在浇水浇不透、过勤,导致秧苗根系发育不良,苗弱,易发生靑枯和立枯。
声明: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,农宝通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宝通网立场,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内容错误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更正或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