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茎部:发病后出现弥散性病斑,皮层呈暗绿色水渍状,后转变成黄褐色、逐渐腐烂或缢缩成细腰状。
茎基部:发病后出现水渍状斑点并不断扩展,病处凹陷、溢缩呈灰褐色。
茎蔓:发病后出现暗绿色的水渍状梭形凹陷病斑,后环绕溢缩,中心部分呈青白色,发展至叶柄后,叶片萎蔫、干枯。
果实:发病后果面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点,后扩大凹陷,导致果实大面积腐烂。
一、打瓜疫病的发病症状
1、打瓜疫病是由辣椒疫霉和德氏疫霉侵染引起的一种毁灭性土传病害,在打瓜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,侵染打瓜的根、根颈部、蔓、叶、嫩茎节部和果实。通常在7-8月高温多雨期或者灌水后发生严重。土表下根茎部发病后产生弥散性病斑,皮层开始呈现暗绿色水渍状,后变成黄褐色,并逐渐腐烂或缢缩成细腰状,全株枯死。
2、茎基部发病初呈水渍状斑点,后不断扩展,病部凹陷,溢缩呈灰褐色;茎蔓发病时,多发生在靠近蔓的先端,初为暗绿色水渍状梭形凹陷病斑,后环绕溢缩,随后中心部分呈青白色,病斑发展至叶柄后,叶片萎蔫、干枯;果实上发病先形成暗绿色水渍状斑点,后不断扩大凹陷,造成果实大部或全部腐烂,潮湿时病部产生大量灰白色霉层,常伴有腥臭味。
二、打瓜疫病的发病原因
1、打瓜疫病初侵染来源主要是田间土壤和植株病残体上的卵孢子。
2、越冬后卵孢子在条件适宜时,借助风雨或灌水传播,造成侵染发病;当温度在10-37℃之间,适温度为28-30℃,土壤相对湿度>85%时,发病重。
3、大雨或暴雨后天气突然转晴,气温急剧上升,病害易暴发流行,且渠水发病率高于井水。
二、打瓜疫病的防治技术要点
1、合理轮作
因为病菌可以在土壤中越冬,合理轮作可以减少土壤中的病菌。打瓜不可重茬、迎茬以及和其它葫芦科作物连作,轮作不应少于4年。前茬以小麦、油料、玉米、豆类等作物。种植地应选择土壤肥力高、酸碱适中、土层深厚、通透性良好、灌排方便的壤土或砂壤土为宜。
2、种子处理
选用籽粒饱满、板平片大、黑白分明、适应性强、纯度≥95%、净度≥、发芽率≥95%、水分≤10%的优良品种,如新籽瓜1号、民籽瓜1号等。播前精选种子,晒种2-3天后,用2.5%适乐时悬浮种衣剂拌种,10毫升2.5%适乐时加水150-200毫升,混匀后拌种-10千克。
3、栽培模式
采用膜下滴灌栽培或者开沟起垄(深沟高垄)栽培。前者配置为:采用70厘米地膜,行距50+130厘米,株距17厘米,滴灌带位于50厘米窄行内,一膜一带,平均滴灌带间距180厘米。后者配置为1.45米宽膜,行距60+120厘米,株距17厘米,开沟、覆膜、播种一次完成。合理密植,667平方米保苗3000-3500株,不宜太密,避免茎叶郁闭。
4、科学灌溉
应根据土壤、作物需水特点、天气状况等进行科学灌溉。采用滴灌或者细流沟灌,禁止大水串灌、漫灌,灌溉时达到垄不漫水、沟不积水、根颈不淹水的要求。毛渠间距为30-50米,不宜太长,避免灌水不均。灌溉时间以早上或者晚上为宜,高温天气中午不浇园。此外,7-8月份,雨量较大的时候,及时做好排水工作,防止田间积水。
5、药剂防治
及时进行药剂预防是控制打瓜疫病发生蔓延的有效措施。因为疫病潜育期短,蔓延速度快,危害程度大,在发病前要喷药预防,特别是每次大雨后应及时喷药1次,以后每隔5-7天喷药1次。药剂防治可采用64%杀毒矾WP500倍液、58%甲霜灵锰锌WP500倍液、72%杜邦克露WP500倍液或69%安克锰锌WP1000倍液防治。喷药防治可以结合叶面肥进行,以降低成本。
声明: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,农宝通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宝通网立场,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内容错误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更正或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