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质调节:适当加深水位,每周注入一次新水,每次注水深度约为12-14cm,同时注意调控好水体透明度。
水体管理:控制好池塘内浮游生物的数量,并注意水体溶氧情况。若水体溶氧不足,需及时打开增氧机增氧。
饲料管理:根据天气变化、进食情况、水质等因素合理调整日投喂量。
疾病防治:每两周对池塘消毒一次,同时在投食处悬挂装有药物的袋子,对鱼体表面进行消毒。
一、夏季水产养殖技术
1、水质调节
(1)水质肯定是水产养殖的首要管理重点。在夏季随着温度的升高,我们要将池塘的水位适当加深。然后当池水因为高温、暴晒而蒸发的话,要及时注入新水,一般一周左右一次,每次注水深度保持在12-14厘米左右。
(2)确保水质足够新鲜,在施肥的时候要注意保持多施少许,保持池水有一定的透明度,如果透明度过差的话,那么我们要及时换水,或者是使用少量的漂白粉进行调节。
2、水体管理
(1)在夏季温度较高,池塘的湿度又大,因此浮游生物的繁殖能力比较强。虽然适量的浮游生物可以作为水产动物的饵料,但是过多会抢占空间,降低水体的溶氧量。
(2)所以一定要控制好浮游生物的数量及水体内溶氧的变化情况。如果溶氧不足的话要及时换水,有条件的可以在周围设立一台增氧机。既可以确保水质干净,又可避免水中缺氧导致浮头等现象。
3、饲料管理
(1)在投喂饲料的时候我们要遵循定时定量的原则。根据天气变化、进食、水质等合理的调整好投喂量。如果在晴天较为温暖的天气的话,那么可适当提高投喂量,反之则要少投。
(2)因此我们在投喂前要注意观察天气变化,并且还要观察水质,水体颜色较淡的话可适当多喂。如果颜色非常浓的话代表水体过肥,不仅要减少投喂,还要及时换水。如果饵料投喂之后,吃食不积极的话,要查明是否发病,做出对应措施。
4、疾病防治
(1)在水产养殖的时候,每两个星期左右要对池塘做一次消毒工作,避免产生细菌,危害动物的生长。进入夏季之后,在投食处挂三次袋子左右。主要是利用鱼类定点进食的习惯,将袋子中的药物撒到鱼体表面上,杀死鱼体上的病菌。
(2)每次要连续进行3天左右,每天都要换药一次。如果发现有发病情况的话,那么则要及时捞出病鱼,检查具体疾病,再作出对应措施。
二、水产养殖面积较大应该怎么杀虫
近几年,湖泊、水库水生动物的病害频繁发生,其中以寄生虫疾病和鱼类暴发性出血病的发病率最高,暴发性出血病多为寄生虫疾病的继发症,因此,防治好寄生虫是水库,湖泊防病的关键,寄生虫通常为锚头鳋、中华鳋和指环虫。锚头鳋、中华鳋、指环虫病一般用依维菌素(1%)防治,施药注意事项为:
1、计算出用药水体溶量、水深小于2.5米的湖泊,用药量为“水面x实际水深x单位用药量”:水位较深的水库计算水体容量时要参照一些资料,当前水位和当前水位所对应的库容量、方式为:[当前水位所对应的库容量-(当前水位-2.5米水位)所对应的库容量]x单位用药量。
2、采用上述方法所计算的用药量还必须考虑水体pH值和透明度的大小而进行必要的调整。
3、选择晴天上午8一10时、鱼不浮头的情况下施药:三天之内无雨的情况下施用最好。
4、施药要尽可能做到均匀,越均匀效果越佳,施药时多用渔船、多派人手,在短时间内将药物施用完毕。
5、选择在无风或微风的时候施药,在有风的时候施药时,在水域下风处离岸边10~15米的距离内少施药或不施药,特别是在下风处的浅水滩、汊湾处酌情减小用药剂量。
6、根据水域的深浅和自然形态,采用合理分块的方法分配用药量,做到全部水域施药均匀,防止有的水域用药不到位,有的水域过量用药而降低了治疗效果。
7、施药过后,用机动船在水域内沿施药路线来回跑动数次,起到驱赶鱼群和拌匀药物的作用,从而提高用药效果。
8、大面积水产养殖中一旦发现寄生虫寄生,施用药物宜早不宜迟,延误了治疗时机可能会进一步影响鱼类摄食和生长,严重的可能会导致鱼类暴发性出血病,使养殖户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。
声明: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,农宝通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宝通网立场,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内容错误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更正或删除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