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方(西南)鲜食糯玉米组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7.0天,比对照渝糯7号早熟1.0天。
南方区一般春播3月中旬至4月上旬,与其它玉米采取空间或时间隔离,防止串粉。
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
一、京科糯768玉米品种基本信息
1、审定编号:国审玉20210638。
2、作物名称:玉米。
3、品种名称:京科糯768。
4、申请者: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、深圳农科玉种业有限公司。
5、育种者: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。
6、品种来源:CQ56×ZN3。
7、审定意见:该品种符合国家玉米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适宜在西南鲜食糯玉米类型的四川省、重庆市、贵州省、湖南省、湖北省、陕西省南部海拔800米及以下的丘陵、平坝、低山地区及云南省中部的丘陵、平坝、低山地区种植。适宜在东南鲜食糯玉米类型的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南地区、上海市、浙江省、江西省、福建省、广东省、广西壮族自治区、海南省种植。适宜在北方鲜食糯玉米类型区的黑龙江省第五积温带至第一积温带、吉林、辽宁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、北京、天津、新疆、宁夏、甘肃、陕西等省自治区年≥10℃活动积温1900℃以上玉米春播种植区种植。适宜在黄淮海鲜食糯玉米类型的北京市、天津市、河北省中南部、河南省、山东省、陕西省关中灌区、山西省南部、安徽和江苏两省淮河以北地区种植。
二、特征特性
1、南方(西南)鲜食糯玉米组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7.0天,比对照渝糯7号早熟1.0天。
2、幼苗叶鞘浅紫色,叶片深绿色,叶缘白色,花药浅紫色,颖壳绿色。
3、株型半紧凑,株高229厘米,穗位高100厘米,成株叶片数18-19片。
4、果穗长锥形,穗长19.5厘米,穗行数14-16行,穗粗5.8厘米,穗轴白色,籽粒白色、糯质,百粒重37.5克。
5、接种鉴定,感丝黑穗病、小斑病、纹枯病,皮渣率7.9%,品尝鉴定86.9分,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7.0%。
6、南方(东南)鲜食糯玉米组出苗至鲜穗采收期79.0天,与对照苏玉糯5号相当。
7、幼苗叶鞘浅紫色,叶片深绿色,叶缘白色,花药浅紫色,颖壳绿色。
8、株型半紧凑,株高210厘米,穗位高87厘米,成株叶片数18片。
9、果穗长锥形,穗长19.9厘米,穗行数14-16行,穗粗5.0厘米,穗轴白色,籽粒白色、糯质,百粒重36.2克。
10、接种鉴定,高感小斑病、瘤黑粉病、南方锈病,中抗纹枯病。
11、皮渣率7.9%,品尝鉴定89.0分,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7.0%。
12、北方(东华北)鲜食糯玉米组出苗至鲜穗采收期87.0天,比对照京科糯569早熟1.0天。
13、幼苗叶鞘浅紫色,叶片深绿色,叶缘白色,花药浅紫色,颖壳绿色。
14、株型半紧凑,株高269厘米,穗位高127厘米,成株叶片数21-22片。
15、果穗长锥形,穗长21.7厘米,穗行数14-18行,穗粗5.2厘米,穗轴白色,籽粒白色、糯质,百粒重38.0克。
16、接种鉴定,感大斑病、丝黑穗病,中抗瘤黑粉病,皮渣率6.93%,品尝鉴定88.0分,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8.16%。
17、北方(黄淮海)鲜食糯玉米组出苗至鲜穗采收期75.0天,比对照苏玉糯2号晚熟1.0天。
18、幼苗叶鞘浅紫色,叶片深绿色,叶缘白色,花药浅紫色,颖壳绿色。
19、株型半紧凑,株高247厘米,穗位高113厘米,成株叶片数19-20片。
20、果穗长锥形,穗长20.4厘米,穗行数14-16行,穗粗4.9厘米,穗轴白色,籽粒白色、糯质,百粒重36.3克。
21、接种鉴定,感丝黑穗病,中抗小斑病,高感瘤黑粉病、矮花叶病,皮渣率7.25%,品尝鉴定88.3分,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97.84%。
三、栽培技术要点
1、南方区一般春播3月中旬至4月上旬,与其它玉米采取空间或时间隔离,防止串粉。
2、每亩适宜密度3000-3500株。
3、施足基肥,重施穗肥,增加钾肥量。
4、注意防治病虫害。
5、适时采收。
6、糯玉米采收鲜果穗,采收期较短,授粉后22-25天为最佳采收期。
7、北方区一般春播4月中旬至5月上旬,与其它玉米采取空间或时间隔离,防止串粉。
8、每亩适宜密度3000-3500株。
9、施足基肥,重施穗肥,增加钾肥量。
10、注意防治病虫害。
11、适时采收。
12、糯玉米采收鲜果穗,采收期较短,授粉后22-25天为最佳采收期。
四、产量表现
1、2019-2020年参加南方(西南)鲜食糯玉米组联合体区域试验,两年平均亩产897.9千克,比对照渝糯7号增产7.4%。
2、2019-2020年参加南方(东南)鲜食糯玉米组联合体区域试验,两年平均亩产860.3千克,比对照苏玉糯5号增产24.2%。
3、2019-2020年参加北方(东华北)鲜食糯玉米组联合体区域试验,两年平均亩产1041.4千克,比对照京科糯569增产0.8%。
4、2019-2020年参加北方(黄淮海)鲜食糯玉米组联合体区域试验,两年平均亩产885.8千克,比对照苏玉糯2号增产15.1%。
声明: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,农宝通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农宝通网立场,内容旨在传播知识,若有内容错误或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站联系,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作更正或删除处理。